东莞这个社区不简单,五年来激活多个镇街科技产业

Connor 欧易官方 2025-07-24 3 0

从一片科创沃土到一个创新辐射源,松山湖国际创新创业社区(以下简称“松山湖双创社区”)正勾勒东莞科创生态的进化路径。

2020年7月27日,松山湖科学城纳入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正式开始从“园”到“城”的根本性变革。

事实上,东莞早已为这个“国家级”任务做好迎接准备。东莞市委、市政府提出高规格谋划建设松山湖双创社区,打造一个承接广深港澳、松山湖科学城、中科院及国内外知名高校院所成果转化落地的粤港澳创新创业首选地——当年7月23日,在原松山湖大学创新城的基础上,松山湖双创社区正式揭牌。

东莞这个社区不简单,五年来激活多个镇街科技产业

松山湖双创社区。

5年间,松山湖双创社区集聚了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广东省智能机器人研究院等12家新型研发机构,建有200多个研发平台,引进孵化了600多家科技型企业(高新技术企业超130家),超5000名企业家和科学家在这里扎根,是大湾区科技源头创新和高层次科研人员最为集聚的区域之一。

在“百千万工程”引领下,它正辐射周边镇街,超50家企业在周边拓展生产场地近20万平方米,辐射带动大岭山、大朗、寮步、茶山、东坑、企石等镇街科技产业发展。

东莞这个社区不简单,五年来激活多个镇街科技产业

展开全文

松山湖。

01

“邻居”赋能,从0到1的突破

社区正构建起从源头创新到产业培育的全链条、全要素的创新生态体系,硬科技企业可获得科创资源和共享仪器设备的赋能,有望实现“从0到1”的快速成长。

湃泊科技便是典型受益者,它是国内首家聚焦于解决芯片封装的三高问题(高热、高频、高压)给全球客户提供性能卓越电子陶瓷产品的高新企业,也是国内首家实现 IDM 模式,具备端到端全流程生产自制能力的电子陶瓷企业,在核心材料、关键工艺和核心设备方面都实现了自主可控。

“湃泊科技产品快速研发及多项验证测试,就是在‘邻居’松山湖材料实验室搭建的公共技术平台完成。”湃泊科技有关负责人介绍,公司于2021年入驻社区,现已以性能卓越的电子陶瓷产品完美解决三高问题(高热、高压、高频),成功突破了芯片封装“卡脖子”技术难关。

东莞这个社区不简单,五年来激活多个镇街科技产业

松山湖双创社区。

这样的“邻居”赋能,在社区并非个例。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公共技术平台就位于社区内,针对材料设计、制备、加工、表征、测量、模拟,建设系统的、国际一流的、综合性用户开放平台,平台同时为粤港澳周边大学、科研机构、企业提供通用性技术服务,为国家材料科学重大领域的研究和关键技术的创新突破提供稳定的、专业的、先进的科学技术支撑。

“目前我们的仪器,都有企业在排队等候。”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公共技术平台有关负责人介绍,过去有的企业需要到北京做检测,如今在园区就能解决,效率得到提高,成本实现降低。

“12家新型研发机构、200余个研发平台、5000多台共享仪器。”东莞市大学创新城建设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吴碧华表示,除了设备,人才是社区最大的价值所在,“仪器上发现问题,需要人去分析处理、寻找新解决方案。”

从2020年社区常驻研发办公人员不到2000人,增长到2025年超5000人。包括中科系、清华、北大、北航、电子科大、华中科大、东南大学、香港中文大学等国内外知名教授博士团队,以及来自IBM、兴旺达、ATL、华为等曾任国内外知名企业管理成员的创业团队。本科学历以上人才占比超过75%。

东莞这个社区不简单,五年来激活多个镇街科技产业

园区企业科恒科技是国内最早建设工业级3D打印智能工厂的企业之一。

良好的生态,也吸引企业将研发功能布局到社区内,期望与社区创新要素发生更多的化学反应,如近期锂电池智能装备制造商东莞市冠逸自动化科技有限公司就计划将工程中心放到社区来。

创新生态的繁茂,离不开与周边创新力量的深度交织。社区与香港城市大学(东莞)、东莞理工学院、广东医科大学等周边高校通过合作共建等方式,实现“高校成果、社区转化”的科技成果转化模式;社区联动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各新型研发机构及其公共技术平台、创新工场等共同推进创新创业企业培育孵化和产业化,连接科技成果从0到1和从1到100的全链条过程。

如近年来,社区与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共建的“先进制造创新工场”,引进其轻元素材料团队(高端铜材制备技术及装备产业化联合工程中心)、精密仪器研发团队、新型纤维团队等团队,共同培育孵化了中科精益、中科皓烨等一批优质企业,正是这种深度合作的生动体现。

东莞这个社区不简单,五年来激活多个镇街科技产业

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内某实验室。

02

从“量质齐升”到带动全域

创新生态的持续优化,让社区成为优质企业的“强磁场”。5年间,社区累计引进孵化科技型企业867家,孵化存活率约85%。

一组数据可见社区企业的“量”“质”齐升。截至2025年上半年,社区存量科技型企业600余家,包括高企130余家、规上企业23家,亿元营收企业4家。园区各类企业获得各类投融资超4亿元,其中有14家企业获得松山湖天使投资基金合计超过7000万元,实现了“小投入、大收益”的效果。

今年5月22日,东莞市首个战略科学家团队在社区耕耘两年后,发布了TGV3.0技术、“能感存算”一体AI芯片等五大创新成果。以三叠纪(广东)科技有限公司为例,在行业内率先提出TGV3.0,首次突破亚10微米通孔和填充技术,被鉴定为整体国际先进,通孔尺寸、孔密度和深径比国际领先。

东莞这个社区不简单,五年来激活多个镇街科技产业

三叠纪。

2022年公司在东莞建立产业化基地并参与组建“集成电路与半导体特色工艺战略科学家团队”,2024年扩建面板级中试产线,成为国内具有显著特色和优势的TGV研发与生产基地。

一系列成果无疑为东莞的转型之路再次注入了一针强力催化剂,也彰显了社区“借智借力”的发展智慧——对内联动高校院所、科研机构及各方战略合作伙伴,构建全链条创新生态;对外辐射,激发周边镇街园区的科创活力,化流量为“留量”,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

具体来看,社区企业科恒科技的3D打印技术与茶山镇韬略运动器材的头盔产品达成战略合作,共同开发科技运动产品;华南协同创新院与石排镇共建东莞市石排通信部件产业协同创新中心,培育通信部件技术创新能力;华南设计创新院与寮步镇共建协同创新中心,助力寮步科创培育。

东莞这个社区不简单,五年来激活多个镇街科技产业

松山湖双创社区。

据不完全统计,松山湖双创社区超50家企业在周边拓展生产场地近20万平方米,辐射带动大岭山、大朗、寮步、茶山、东坑、企石等镇街科技产业发展,涵盖新材料、新能源、半导体及集成电路、智能机器人等多个产业领域。

从一片科创试验田到全域创新的“发动机”,松山湖国际创新创业社区的5年蝶变,不仅书写了自身的成长故事,更勾勒出东莞科创生态的进化路径。未来,随着“园区、校区、社区”三区融合模式的持续深化,这里有望为东莞“8+8+4”现代产业体系提供更强支撑,为湾区科创新范式写下更精彩的注脚。

采写:南都N视频记者 梁锦弟

部分图源:受访者